孩子总喜欢咬指甲,或许存在心理问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经就此做过专项实验,实验发现:孩子紧张或者身处压力场合的时候,往往会更容易出现咬指甲、眨眼睛、揉衣角等不经意的行为。心理学家也表示,咬指甲是最方便、最快捷的微创伤排解的方式。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咬指甲,很可能跟他们的情绪有关。咬指甲是儿童较为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咬指甲和前面讲过的吮吸手指相似之处都是将手指放进口中,但两者还是有差别的。儿童在吮吸手指时通常是不慌不忙的,通常是儿童在感到孤单无聊时出现,带有自我慰藉的意味,也是本该在两三岁以后逐渐消退的婴幼儿早期行为的延续,或者叫早期婴幼儿心理状态的停滞。
而儿童咬指甲行为的出现晚于吮吸手指的行为,一般三岁以后开始,随着儿童心智功能的成熟,有些人在青春期逐渐消退,但也有些人会延续到成年期。儿童咬指甲一般会出现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在咬指甲的同时可能还会伴有其他行为问题,比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磨牙、睡眠不安、咬衣襟、咬铅笔等等。
有咬指甲这样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孩子,多数可能是那些活泼好动、不顺从的孩子,他们会因为父母的发脾气、训斥、或者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一致等而感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不安和愤怒,同时又会因为不能表达而烦躁和焦虑,所以咬指甲也有一种自我攻击的味道。
所以,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习惯,一定不要批评指责他,而是要去理解和发现引起孩子咬指甲的心理原因和家庭环境因素,帮助孩子表达和调节情绪,当家庭亲子关系或者夫妻关系发生改变时,孩子咬指甲的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儿童身体运动问题的第三种情况——抽动。
抽动是指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由自主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多是面部肌肉,也有从面部肌肉开始向全身发展,比如眨眼、纵鼻、清嗓子干咳、晃脑、歪脖、肢体抽动或扭动,有的是身体某一局部的肌肉抽动,有的是身体多个部位的一连串的肌肉抽动,
家长们往往因孩子的这些问题而非常苦恼,以为是孩子养成的坏毛病而去责备孩子,却不了解这是在儿童期多发的一种抽动障碍。
这种抽动障碍的形成有部分的生理因素,比如轻微的脑功能失调或者鼻炎、结膜炎等带来的鼻腔、眼睛的不适等,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儿童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不良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某些生活事件给孩子带来的突然而强烈的心理刺激、或者是长期的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睦、缺乏家庭温暖,或者家长总是限制儿童的活动等使孩子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的情绪状态里,连带会出现上述各种身体肌肉的抽动现象。
我们建议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身体的抽动障碍,一是要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正确理解孩子的抽动行为;二是多给孩子创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焦虑压抑的心情放松下来;三是减少对孩子的活动限制,多陪孩子玩游戏,做户外体育运动。此外还要多鼓励孩子,多肯定孩子,增强孩子的信心,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去过多干预他。